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健康频道 健康新闻 正文

“我只想做个简单的医生,多看几个病人”

时间:2016-08-25 17:34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杨水祥教授在查房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 梁成栋)8月,骄阳似火。下午2点左右,许多人还在午休的时候,河北以岭医院副院长兼心血管病科主任杨水祥却已经站在病房里,为刚刚做完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讲解着术后注意事项。从术后的康复保养,到出院后的定期复查,杨水祥事无巨细一一交待,碰到患者不清楚的地方,他仍然不厌其烦地重复、再重复,直到患者明白为止。而患者不知道的是,杨水祥主任在中午12点刚刚结束了一上午在重症监护室(ICU)的抢救会诊,只匆匆扒了口饭,便又赶到了病房。

对于杨水祥主任来说,这种近乎“连轴转”的工作状态,却是他已经非常习惯了的。杨水祥表示:“从选择了医生这条道路的那天开始,我就认为医生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将患者从病痛中解救出来是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完成这一使命,不仅需要医生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更需要把自己的精力、热情都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治病救人的过程中。”

杨水祥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工作后,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更高的医术、更前沿的研究水平。他又考取了301医院的博士,之后更是进入医学的最高殿堂---美国哈佛医学院获得博士后,并在世界顶级的医院---霍普金斯医院取得正式职员位置。在国外他已经发展的很好,甚至连美国绿卡已获得批准。但就在这个时候,杨水祥在国内发展的召唤下,在2003年毅然携全家回国工作。“祖国培养了我,我当然要回来为国家作点事情。”对于此,杨水祥只是这样淡淡解释道。

回国后,杨水祥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而且尤为关注将科研成果迅速有效地推向临床,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实现医学科学研究的真正价值。杨水祥主任在注重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临床介入治疗的同时,还积极投身于繁重的科技攻关,发表论文270余篇,SCI文章20余篇;主编专著9部,参编3部,正在主持和完成省部级课题8项,国家863课题项目负责人1项,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首席科学家1项。近年来,他更是逐渐侧重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组学研究和心衰的小分子RNA(miRNA)及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

杨水祥教授(右一)在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手术中

“选择了心脏介入的方向,就要把它做好!”

杨水祥一直致力于心血管疾病领域,特别是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及介入诊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危重病的救治。在回国后不久,杨水祥作为学科带头人引进北京世纪坛医院任心内科主任。作为学科带头人,杨水祥感觉自己更有责任站在医学科学的前沿。他从临床治疗中发现,像冠心病一样,心衰、房颤这些重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明显增加,但针对心衰、房颤的药物多年来却并没有太大的进展,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还很大;而介入治疗则有着相对较好的优势。因此,杨水祥便把心衰、房颤的介入治疗当成了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做事情一向精益求精的杨水祥认为,做什么事,只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从此,杨水祥便在这一领域一头“扎”下去,从临床推动科研,又从科研促进临床治疗,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才,而且也逐渐从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介入治疗方法,有效提高了疗效。

“比如我们做的较多的三腔起搏器置入,”谈起自己的专业,杨水祥是一脸的自豪:“严重心衰安装三腔起搏器,可以促使心脏的同步收缩,从而改善心脏功能,效果要好于吃药。三腔起搏器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在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各植入一根电极导线,通过合理设置三根电极导线的起搏顺序和时间,使衰竭的心脏肌肉重新协调收缩,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我们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现在我们右房右室均采取螺旋电极,左室电极也采取了新的置入方法,不仅操作更方便,也较好地解决了电极脱位的问题;同时,尽量将电极置于右室后间隔、希氏束等部位,能更有利于改善心功能,并可减短手术时间,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卧床时间”。

对于房颤等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也是如此。目前,房颤射频消融较为普遍采取的是“环肺静脉隔离”的方法。杨水祥主任介绍,所谓“环肺静脉隔离”,简单说,就是环绕肺静脉根部前庭部位进行射频消融,“烧”掉可能导致房颤的电流,并阻断来自肺静脉的异常电位从而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不过,杨主任表示,到目前为止,环肺静脉隔离术并未过多考虑房颤发生的“多子波”折返机制,未进行个体化治疗,而是不论男女老少、病史长短病情轻重均采用“一刀切”的手术方式,这自然就会使该方法的成功率受到影响。

“多子波折返”理论是对于房颤发生的机制的一种解释。据此,杨水祥主任结合多年的临床科研实践及起搏电生理和射频消融手术经验,提出了房颤发生的“疤痕驱动”假设。简单说,就是受多因素影响,心房纤维化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纤维化疤痕区域,而电流在这些疤痕内的传导缓慢,待传出后心房已恢复不应期,电流就会绕着疤痕“转动”。心房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疤痕,就会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围绕疤痕“转动”的电流,这些“转动”的电流实质上就构成了“子波”。电流相互影响,导致了心房内电流的异常传导及紊乱,就引起了房颤。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杨水祥主任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房颤的射频消融方法:即结合“疤痕驱动”理论的的“疤痕隔离术”。顾名思义,就是找到患者的疤痕区域,在疤痕部位之间进行隔离消融,阻断子波电流折返,从而终止房颤的发作。

杨水祥主任表示,疤痕隔离术是从房颤的病理机制出发,针对具体的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是依据患者的疤痕大小、子波电流折返的可能区域等具体病情,因人而异制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这样的治疗,成功率自然就会高一些,复发率自然会少。杨水祥主任倡导的疤痕隔离术已经为许许多多的患者带来了福音。这种理论和手术方法的创新,也是杨主任几十年行医经验的升华,这在目前是很难得的。

杨水祥教授在门诊

“临床、手术、科研,都需要下苦功夫,但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杨水祥认为,肩负治病救人神圣使命的医生,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始终站在医学科学的前沿,这样才能更好地护卫健康。“医生要站在医学的最前沿,临床、手术、科研一个都不能少。”

不久前,杨水祥刚刚做过一例频发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手术。这位患者在之前的检查中被北京大医院的医生认为,室早起源于心脏的左后乳头肌上,并与左后分支相关,如果做射频的话,将会打断乳头肌造成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和左束支阻滞(患者已有左前分支阻滞),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未进行手术。但患者在症状难忍的情况下,找到了杨水祥。他反复研究资料,最终发现,患者的室早真正起源部位其实并不在乳头肌上,而是稍稍偏离了一点点。于是他大胆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术后患者近二万个室早完全消失,一点症状都没有了。“讲这个病例说明什么?这种复杂病例我之所以敢做,不是因为我胆大,而是基于我的长期经验积累下的正确判断。”杨水祥认为,医学始终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一个好的医生,必须在临床实践中锻炼自己,这样医术才会得到提高,才会让患者甚至同行信服,同时也会促进科研的开展。

杨水祥的日程安排很紧密,常常是上午出诊,下午去周围县乡会诊,一整天都是马不停蹄。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在临床之余搞科研。“临床和科研其实是分不开的,别的不说,要了解、跟上最新的医学进展,就得随时阅读新的文献资料。当然,要做科研就得要有牺牲精神,并耐得住寂寞。”杨水祥举例说,他近几年在做房颤的组学研究, “一个患者大约有3万个基因,手术前后对照就是6万个数据,你想想,作上几十例上百例患者的研究,这个数据库该有多庞大?而我还要从这堆庞大的数据中一点点找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并进行分析。”为此,杨水祥常常是连周末也不回家,对着枯燥的数据进行分析,写出论文。

临床与科研的辛苦,在杨水祥看来都没什么:“我只是尽一个医生的本分。”他只是一个“单纯”的医生,他不畏医学之路上的艰辛与寂寞,他一心只想将自己的所学,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医术,回馈给患者,保护他们的健康。

“我感觉到,一个医生五十多岁是最有经验最能干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医术,多干几年,多治几个患者,多培养一批年轻医生。”杨水祥这样说着,又拿起自己的听诊器,走在了出诊的路上……

相关新闻:

大爱城控股聚焦康护体系建设,保障老年群体健康需求

【优秀基层行医人】保定市满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尹金泉:医者‘匠

断腕重生!6位医生10个小时的接力赛!

医用设备商城 引领互联网+医疗经济发展新常态

医院自我革新 与保险公司及第三方积极合作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